据说90%的中国人都认不全这5位明星,你认识几个?
钱三强: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37年9月,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参加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1959年苏联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钱三强等人相应号召回到中国参与主持了原子弹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钱三强被誉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49年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夫妇得知新中国成立,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关进监狱,并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1955年在中国多方努力交涉下,钱学森携带妻女终于回到了祖国。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1960年11月15日,1966年10月27日 钱学森分别协助聂荣臻元帅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地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及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圆满成功。
根据钱学森同志的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1926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1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60年底,开始参与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于敏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但由于核武器研究任务重,集体性强,需绝对保密,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到1988年一直是严格保密的。
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中国卫星之父
孙家栋:1929年出生于瓦房店万家岭镇老爷庙村,1948年,考入哈工大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1951年,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1960年,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作为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钱伟长:1912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照,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
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曾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 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
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本文链接:http://www.wstdnwx.com/?id=337 转载需授权!
目录 返回
首页